回顧了部落格寫作的初衷和轉變。最初是為了記錄問題的解決方法,後來調整文章結構,從原本「我想說」調整成「別人想看什麼」。部落格不僅提供解答,也是個人自我學習和表達的平台。
Photo by Tim Marshall on StockSnap |
部落格的寫作初衷
一開始,我的寫作初衷是記錄遇到和解決的問題,這些問題有時候在幾周後可能會重複出現。透過這樣的記錄方式,我可以節省重新查找解決步驟的時間。有次,我在網路上搜尋問題時,竟然找到自己曾經寫過的文章(只不過是數個月前的事)。
文章結構的改變
部落格不僅僅是紀錄問題與解決方法。當我在部落格平台上發布文章時,我利用簡單且快速的編輯介面,並使用標籤來分類我的文章。除非該平台遇到經營問題,否則搜尋和重新利用這些文章都不會有任何困難。而透過部落格平台和Google Search Console的工具,我還可以觀察訪客是透過哪些關鍵字找到我的部落格的,這對我未來的文章寫作方向提供了許多啟示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自己的寫作風格和結構也有了一些改變。早期的文章可能更著重於描述問題的發生過程以及解決方式。但現在,文章的結構調整成摘要、問題的描述、解決方法以及詳細的解決步驟。關於 SEO,很多教科書或許會建議減少讀者的跳出率。但對我而言,如果技術問題的訪客能夠迅速找到他們所需要的解答,我希望他們可以立即找到答案並離開。
當過於專注在問題的解謎過程,反而忽略最後文章的讀者是如何閱讀。不論是數週後的自己、不熟電腦操作的其他訪客。初期遇到問題的十幾個操作步驟也許難以避免,但是下次遇到相同問題的自己,有可能縮簡成幾個步驟內就解決嗎?問題背後原因也許複雜,但是解法可以單刀直入。
生成式 AI 時代還需要寫部落格嗎?
技術的演進也影響了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。以前我可能會在網上的各種論壇或官方文件中尋找答案(網路上有則笑話是某網友過了數年後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)。但自從 stackoverflow 的出現後,轉變成在多個解答中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答案。而在當今的生成式AI時代,除了要驗證答案的可行性,更重要的是能夠準確地表達問題,以便機器人能夠理解。
部落格的寫作讓我學到了如何更好地組織和表達我的想法。不見得每篇文章都是為了別人而寫的,有些時候,可以為了未來可能再次遇到同樣問題的自己而寫。
留言
張貼留言